《心鼓》。受访者供图
(相关资料图)
《博树的花儿》。李婷 摄
□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吴梦琳 何勤华
4月4日,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(以下简称“艺术节”)在西昌落下帷幕。
苗族山歌、羌族群舞、藏族藏戏、回族民俗……在短短5天时间里,来自全省21个市(州)、5所高等院校、83个民族乡的1600多名演员,用充满民族特色的歌声、欢快奔放的舞蹈为观众奉上77件音乐、舞蹈作品,8场展演、4场惠民巡演,全面展示了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新成果、新活力,表达了少数民族儿女对祖国的爱、对民族的情。
A
美美与共
“月城”西昌刮起多彩民族风
红色的火苗窜动,身着镶边衣的女孩们倩影动人。斑驳的光影里,彝族先民与火相生相伴的故事恢弘开篇。3月31日晚,由凉山州歌舞团创编的民族歌舞剧《火塘》,在开幕式结束后首先亮相,将彝族火塘文化娓娓道来。
艺术节总导演罗涛介绍,此次演出汇集我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和多个民族的代表性作品,具有时代性、民族性、多元性,彰显了“新、奇、特、美、精”的特色,可谓精彩纷呈。
作为我省民族文艺事业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的一次艺术盛会,此次艺术节是创办33年以来,规模最大、参与度最高的一届艺术节。
艺术节首次联动我省83个民族乡。阆中博树回族乡是南充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,罗涛介绍,南充市选送的《博树的花儿》,带来了浓郁的回族风情。绵阳市选送的表演唱《邂姆依瑟》,讲述了在古老的白马山寨,两个年轻人用勤劳的双手、火热的青春去建设家乡。罗涛说,《邂姆依瑟》新鲜打捞出的藏族山歌,风格迥异,让人耳目一新。
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如何在创新中传承,在传承中创新?“艺术节不少节目推陈出新,巧妙地将流行音乐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其中,用现代手法去讲述民族文化,实现了用艺术作品传承民族文化,用民族文化彰显作品魅力的目的。”罗涛介绍。比如,乐山选送的表演唱《尼木泽》。“尼木泽”意为彝乡美,歌曲声声中,山脚的村庄亮了,江边的山脉火了,春风吹绿了大渡河。好政策带来幸福好日子,彝族人民过上了向往的生活。作品以群山、春风、新寨、花开、春耕等为主线,以彝族民族特色的旋律为引,将流行文化融入其中。4月3日,当这件作品飘响在西昌民族幼师学校剧场,不少观众跟着旋律摇摆身体,“这是乐山版最炫民族风。”有观众如是称赞。
宜宾市选送的群舞《衣捏尺》也赢得观众的掌声。“衣捏尺”意为彝族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织布。这件作品以彝族的织布劳作为题材,用谜语《织布》做引,选取彝族民歌《口弦》《妈妈的女儿》作为音乐素材,将彝族传统“五彩文化”巧妙融合,表达了宜宾屏山人民要为新时代“织出五彩云霞,织出锦绣图画”的壮志豪情。
民族文化“各美其美”,又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里融会贯通、“美美与共”。闭幕式上,罗涛特意以“花”串联整场节目,展现我省各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。
近年来,四川把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交融纳入《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(2019—2025年)》,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,打造出一批艺术精品力作,启动推进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·四川卷》编纂工作。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,为了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艺术发展,我省印发了《四川省“十四五”艺术创作规划》,发布了《四川省2023—2025年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》等,通过设立四川艺术基金,对少数民族艺术作品创作、人才等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等。同时,开展“剧美天府”优秀剧目展演季等活动,搭建平台,让包括少数民族艺术作品在内的优秀文艺项目走出四川,进入更广阔的世界,一批诸如《听见索玛》《牦牛革命》《永远的诺苏》等经典的民族文艺作品涌出。
B
民族风情交织
多彩背后是火热的生活
从春田花花的原野,到光影动人的舞台,21位来自宜宾市珙县玉和苗族乡中心小学的孩子,在艺术节业余组展演中将苗族民歌唱响。
“门前苗绣的老阿妈/光着脚丫/呀伊呀伊呀/一边唱一边跳啊……”《苗绘》讲述了苗家儿女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,用双手共同建设美好家乡。宜宾市文化馆馆长钟艋介绍,这件作品为宜宾原创歌曲,旋律优美动听,节奏明快。作品从人民群众和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与灵感,从民族民间丰厚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,记录乡村文化振兴的日常生活状态,在平常之中见真实。
如何让苗族风情打动人心?作品开篇,电子音乐和芦笙弹拨的前奏活泼烂漫,既保持了民族特色,再现了传统苗族风格,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,丰富了表演艺术形式。苗族孩子们的唱腔没有花式炫技,而是通过原生态唱法,在脆脆清声里,将自由清新的氛围感拉满。不同于以往纯粹表演唱的简单形式,节目按照情景舞蹈的方式来设计,根据歌词在音乐配器和舞蹈编排上增加剧情感,诸如蜡染、苗族刺绣等被嵌入情节。
玉和苗族乡中心小学校长罗泽略介绍,川南苗族创造和积累了独特的音乐艺术,“吹笙鼓簧,吹笙吹笙,鼓簧声声”成为今天川南苗音的特色之一。在学校里,他们也开设有相关的苗族歌唱等培训活动,让孩子们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人。
“很多孩子是第一次走出乡村,坐上高铁。”罗泽略说。参演的孩子王海林介绍,这次来西昌的路上,他和同学们歌声不断。站在民族风情交织的舞台,他们歌唱着家乡的新变,也亲身链接着广阔的世界。
节目的背后,也映射着我省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实举。近年来,不少文化工作者运用摄影、摄像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,深入少数民族地区,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艺术展开调查,通过数字化手段对作品进行保存。绵阳市文化馆副馆长宋雨田介绍,这次演出的《邂姆依瑟》就是他们在走访民族乡,从老艺人口中打捞出来的山歌。近年来,他们通过常态化走访,收集整理了诸如藏族山歌等民族艺术文化作品,并通过绵阳市文化馆搭建的艺术数字资源库,对这些文化进行保存保护。
C
走入基层
惠民演出暖人心
从基层来,还需要回到基层去。本届艺术节特别配套推出4场惠民巡演活动,先后走进冕宁、西昌、昭觉开演,展示四川民族艺术的丰富多彩,让百姓在家门口乐享少数民族文艺的魅力。
4月3日下午,在西昌建昌古城景区,随着巴中市选送的舞蹈节目《畲山春》结束,艺术节“文旅志愿服务下基层”惠民巡演落下帷幕。“包括乐山、泸州、绵阳、雅安、攀枝花、宜宾、成都等12个市(州)的15个作品加上凉山的3个地方优秀作品共同参与了此次惠民巡演。”四川省文化馆馆长吕骑铧介绍。
这台由彝、藏、羌、苗、傈僳等少数民族风情交织的18个代表性节目,是四川省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展示,通过群舞、表演唱、二重唱、彝语相声等艺术方式,向观众展示了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和精湛舞台技艺。
在冕宁举行的文化惠民演出中,观众刘蔚兴奋地说,“自己还是第一次听彝语说的相声。”
在地点的选择上,惠民巡演突出进基层、进景区、进乡村。在昭觉县三河村,演出在村委会广场举行,不少村民专程赶来观看表演。
引入文旅志愿服务,是此次惠民巡演的新做法,吕骑铧介绍,“参加巡演的演员,大多是各地文化馆公益培训班学员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,文化馆培育和孵化了一大批文艺爱好者成为文旅志愿者,高质量的免费公共文化服务让他们圆了‘艺术梦’,通过惠民巡演,他们又为广大市民送上艺术大餐。”
链接
《心鼓》为何让观众泪盈眼眶
□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梦琳 边钰
4月4日晚,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举行颁奖,绵阳选送的节目《心鼓》获得第三名。
此前,这个节目参与展演时,让不少观众泪盈眼眶——26名表演者,都是来自绵阳市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少年。站在舞台上的他们,听不到音乐,而是靠着4名手语老师的辅助来掌握节奏,完成所有的表演动作。
“孩子们太棒了!”得知获奖的消息,绵阳市文化馆副馆长、《心鼓》主创编导宋雨田有些激动。
这个编创于2021年的节目,讲述一群来自羌族地区的听障孩子,从小看到家人敲羌鼓、跳沙朗,十分疑惑一面小小的羌鼓怎会有如此大的魅力?他们把耳朵贴在鼓面上,希望能感受到羌鼓的力量,一次次尝试总是伴随着一次次失望。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,孩子们装上了人工耳蜗,他们第一次听到了鸟鸣鸡啼,第一次听到了阿妈呼唤自己的名字,第一次听到了羌鼓声声。他们兴奋地拿起鼓槌,敲响了在心底沉寂多年的羌鼓。
“这个节目,来自真实的故事,原型就在台上表演者中。”宋雨田告诉记者。这个节目的编创并不容易,整个节目从灵感创意、动作创编、音乐创作、演员征集、排练等,差不多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基本成型。“20多名演员来自小学到高中的不同年级。”
2022年,《心鼓》参加四川省第十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线上展演,获得一等奖。此次参加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,则是孩子们第一次在观众面前登上大舞台。观众不知道的是,演出中为了安全、防止脱落,孩子们需要取下人工耳蜗,佩戴特别制作的节目道具,完全依靠手语老师的辅助来感受音乐的节奏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方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