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人员在维护空气质量监测设备
(相关资料图)
生态治理系列报道之四
2022年,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(PM2.5)创下十年来最低水平,为30微克/立方米。与2013年相比,累计下降了近60微克/立方米,相当于平均每年下降6微克/立方米。这是一微克一微克抠出来的“北京奇迹”。与十年前相比,北京一年中的好天儿多了近四个月。“北京蓝”的背后,是剑指“每一微克”的不懈努力——大力推进能源结构、产业结构、车辆结构绿色优化;不断健全具有北京特色的法规标准并科学精准执法,构建现代化大气污染防治体系;高位统筹污染治理,建立联防联控联治机制,构建社会共治格局……从最初“大干快上”的工程减排,到“绣花”般细致的管理减排,北京打出了一套大气治理“组合拳”,终于实现“蓝天常驻”。
织密监测网倒追污染源
十年前,北京雾霾围城,其“元凶”正是PM2.5。不过那时,提到“PM2.5”,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词汇。PM2.5是一种直径比头发丝还细的颗粒物,它非常容易进入肺部和血液,对人体产生危害。
回顾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气污染防治战,PM2.5监测元年——2013年,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,北京正式向PM2.5“宣战”。也正是在那一年,北京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由原来的27个自动监测子站扩建为35个,织成了一张严密的监测网,也成为全国发布数据站点数量最多的城市。
“国内外经验表明,环境污染治理始于监测。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管理的‘耳目’、‘哨兵’。”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、主任刘保献介绍,随着大气治理的逐渐深入,工厂、锅炉等大型固定污染源的排放治理基本达到了要求,燃油车等移动源、施工工地等扬尘源、餐饮油烟等生活源的污染问题逐渐凸显,而且呈现出点多面广、移动性强的特点,这就需要将监测手段进一步匹配到相应污染源区域,提升监测的空间分辨率。
“原有的监测只能到区级,现在需要将监测网延伸到全市300多个街道、乡镇等管理末梢。”刘保献说,北京利用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建成了由1000多个监测站点组成的PM2.5和总悬浮颗粒物(TSP)高密度网格化监测体系,覆盖全市各街道乡镇。”
北京的大气监测网越织越密。有了这张高密度监测网络,使北京市街乡镇级别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“从无到有”,形成了“市-区-街乡镇”大气污染治理齐抓共管的新局面。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本市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基于大数据技术,识别空气污染高浓度的区域,并结合污染源信息,进行实时的污染精准溯源,准确快速定位污染源,作为重点排查管理和优先现场执法的对象,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了线索和数据支撑,有效提升了属地环境管理的精细化水平。
如今,北京已建成“天空地”三维立体监测网络,每时每刻开展大气各项污染物的“CT扫描”,提高监测的分辨率和灵敏度,精准发现环境问题。刘保献介绍,三维立体监测网络是在地面监测站点的基础上,结合卫星遥感、地基雷达等监测手段实现的,通过立体扫描,可以清晰表征大气污染区域的相互传输影响等,为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撑。
“例如,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、冬残奥会期间,我们运用三维立体监测网络,对冬奥赛区空气质量实现了‘小时级’、‘公里级’的精准预报,为区域污染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,实现北京冬奥会期间空气质量全部优良。”刘保献说。
提升油品质量淘汰老旧车
压减燃煤、控车减油、治污减排、清洁降尘……北京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,治理空气污染。
北青记者了解到,北京开展的三轮PM2.5源解析显示,北京本地来源中,移动源占比始终是“最大头”,北京市也一直将移动源排放污染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。
2015年,北京全域禁行黄标车,成为全国第一个解决黄标车排放污染问题的城市;2017年,国Ⅰ国Ⅱ汽油车五环内工作日限行;2019年,国Ⅲ柴油货车全域禁行……在市生态环境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工作了10多年的连爱萍,一路见证着北京机动车污染防治的历程,从1999年实施国Ⅰ标准到北京市目前执行的六B阶段油品地方标准,北京市油品标准已同欧洲标准、美国加州标准等基本处于同一阶水平。”
排放标准每提升一个档位,单车排放量就会降低30%到50%;每淘汰一辆老旧车,年均减少约83千克污染物排放。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副处长连爱萍介绍,近年来,北京市统筹“车、油、路”,运用法治、经济、技术和行政手段综合施策。
为了加速老旧车淘汰,2020年,《北京市进一步促进高排放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方案(2020-2021年)》印发,对报废或转出在北京市登记注册的“国三”车给予相应补贴。2009年起至今,北京持续实施了多轮政府补贴,累计淘汰了约306万辆老旧机动车,发放补贴115亿余元。正因如此,虽然北京机动车的保有量以年平均10%的速度增长,但尾气污染程度却逐年递减。
除了严控机动车尾气排放外,北京市也在不断鼓励、推广新能源电动车,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政府补贴政策将现有的汽油车置换成新能源车。通过新能源车路权优先、公交车率先换新能源等政策,同步加快加气站、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,北京已累计推广新能源车60余万辆。北京市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提出,到2025年,全市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力争达到200万辆。
连爱萍介绍,按照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的相关要求和指导原则,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的,北京市始终坚持疏堵结合、标本兼治。强化本市重型柴油车以及外埠进京重型车排放监管的同时,北京市不断优化交通出行方式,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发展,培养公众“绿色低碳、生态环保”的意识,进一步促进污染减排,加速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。
启动“加码”版减煤行动
北京曾是世界上燃煤消费最多的首都,燃煤消费一度占全市能源消费的75%。煤炭燃烧排放大量烟尘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,是大气严重污染的重要成因。北京从1998年开始压减燃煤,并取得一定成果。但2014年北京市首次PM2.5源解析结果显示,本地燃煤对PM2.5的贡献率仅次于机动车,仍高居第二位。
一场“加码”版的减煤行动拉开大幕。2014年开始,北京市陆续关停了四大燃煤电厂。2017年,北京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建设完成,北京构建了以气、电为主要支撑的能源供应格局。“每年可减少燃煤近1000万吨,全市煤炭消耗总量几乎砍了一半。”北京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徐向超介绍。
供暖锅炉改造也是一项重要内容。2015年7月,北京市出台了全国最严格的燃气锅炉氮氧化合物排放标准。2013年到2018年,北京市完成了全市4万余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和5万余蒸吨的燃气锅炉的低氮改造工程。
对散煤,北京实施“煤改电”“煤改气”“优质煤替换”。2015年,核心区率先实现“无煤化”,2018年全市平原地区实现基本“无煤化”。如今,改造范围已经从平原扩展到山区,截至目前,北京已累计完成130余万户居民“煤改清洁能源”。
到2021年,北京燃煤消费总量陡降至131万吨,与2012年的2270万吨相比,压减幅度超过94%。北京市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已经只有1.5%,北京市已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。
回望过去十年,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说,全市上下拧成了一股绳,爆发的力量势不可挡。“市政府统一指挥,按照压煤的指标把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。比如,发改委承担电厂压煤、经信部门负责工业类压煤,我们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供暖和城镇居民‘煤改电’、农委负责农村的‘煤改电’,大家共同努力形成合力,通过十年的不懈努力,收获了非常好的成效。环境质量改善了,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。”
十年来,全市压减燃煤超2000万吨,和燃煤污染相关的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,已连续六年保持在个位数。根据《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时期能源发展规划》,北京将推动剩余山区和浅山区农村清洁能源替代,到2025年,全市将基本实现供热“无煤化”,为市民赢得更多纯净蓝天。
“以克论净”绣花功夫治扬尘
除了燃煤和移动源,扬尘污染也是北京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坚重点。
北京1个月内能落下多少尘土?2018年,全市降尘量为7.5吨/平方公里·月。彼时,很多居民都会有一个生活体验——几日不打扫,灰尘落满屋。
降尘,是一个城市清洁度的标志,不仅影响老百姓的生活,还直接影响空气质量。2018年发布的第二轮PM2.5源解析结果中,扬尘污染在本地排放中的占比升至16%,仅次于移动源。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北京市扬尘主要来源于施工扬尘、道路扬尘和裸地扬尘,是影响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突出问题。
北京“以克论净”推进城市道路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,减少路面积尘。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北京市自2008年开始摸索城市道路表面尘土去除定量考核,在APEC会议保障期间,首次将“以克论净”纳入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考核标准,要求城市快速路、主干路以及APEC会议地点周边道路的尘土残存量不高于10克/平方米。随后,“以克论净”的环卫考核标准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常态化。
目前,全市每天28辆检测车上路抽查、检测,每个月共检测城市道路约2500余条。市城市管理委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,道路尘土残存量检测车与一般小客车相比,车厢顶部多了一个气象仪和一个摄像头,车辆尾部还有一个小架子,装有用于路面尘土取样的设备。车厢内是一个极具科技感的小型操作间,里面有序地摆放着控制台、一体化电脑、监控屏幕、尘土称重装置以及吸尘设备。
随着设备的启动,检测车尾部小架子落下,上面的取样设备开始吸取路面的尘土,所有动作都可在车内操作并自动化完成。在一条路上多个点位的0.1平方米范围内的尘土进行吸取,对收集到的道路尘土进行称重,计算机便可以计算出该路段路面的平均尘土残存量。
“北京提出‘以克论净’的环卫标准,改变了原来以清除可视污染物、消除视觉污染为主的环卫作业方式。按照规定,主要城市道路尘土残存量要控制在10克/平方米以下,重点道路要控制在6克/平方米以下。”为降低城市道路尘土残存量,本市城市道路采用冲、扫、洗、收的组合道路清扫保洁工艺,“洗扫车的高压水流能把藏在路面缝隙里的灰尘冲出来并吸走,具备作业条件的城市道路每日开展机械冲洗1-2次,道路尘土残存量大幅降低。”
此外,本市各行业主管部门针对房建、市政基础设施、交通、水务和园林绿化等行业工地等扬尘问题开展监督性检查,通过指导帮扶、约谈告诫、信用管理及停止投标资格等方式,督促落实扬尘管控责任,强化裸地扬尘管理。同时,城管执法部门加强指导,属地加大对扬尘问题的检查执法曝光力度。
截至2022年,全市降尘量已降至3.6吨/平方公里·月,与2018年相比,降幅达到52%。
声音
北京蓝天让百姓有获得感
十年来,北京从能源结构、车辆结构、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,围绕燃煤、机动车、工业和扬尘等领域,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。北京以“愚公移山”的勇气,久久为功,一微克一微克地稳扎稳打、精雕细琢,最终以“人努力,天帮忙”的合力,创造了“北京奇迹”。
北京的蓝天已成为老百姓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。北京一目了然公众环保研究中心创始人邹毅从2013年年初开始,每天在相近的时间地点拍摄一张窗外的照片,开启了一段积土成山的奇妙旅程。
“刚开始我也是从抱怨开始的,抱怨空气差,不理解为什么,我就想做点事情。”邹毅拍了64天照片之后,用拼图软件将图片整合到一起,犹如集齐龙珠召唤神龙一般,他召唤出了已经消失的记忆和情绪:“我就看到刚刚过去的64天原来这么糟糕,我把这张图分享到微信、微博里,很多人都有同感。”
64天的一目了然,给了邹毅启发,虽然网上关于空气质量的讨论还在沸沸扬扬,但是这位“愚公”却开始用“日复一日”的记录,让事实说话。这一坚持就是10年,3852张图片组成的“一目了然”长卷呈现在面前时,那种直观而震撼的感受,胜过千言万语的表达。
“十年前我是一个人拍,十年之后我已经有不少小伙伴,还有志愿者跟我一起致力于环保事业。”邹毅说,在过去这些年,他接受过很多国外媒体的采访,当他们看到数千张照片的合辑以后,都对北京大气治理的成绩表示了高度的赞扬。
今年,北京市的大气治理已经进入向PM2.5“宣战”的第十个年头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后,“北京奇迹”如何延续?《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》擘画出了路线图:到2025年,北京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。
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、新闻发言人于建华表示,“十四五”时期,北京市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坚持“三个协同”,即PM2.5和臭氧污染治理相协同、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协同、本地治污和区域共治相协同。“我们将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,以挥发性有机物、氮氧化物减排为抓手,深入推进‘一微克’行动和区域联防联控联治,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。”
本版文/本报记者 王斌
摄影/本报记者 袁艺
SourcePh">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方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